學雷鋒 建新功
不向困難低頭的“油井醫(yī)生”——遼寧省崗位學雷鋒標兵王斌
一張修井工具總裝圖千百條線交織,眼睛需要貼近到與屏幕3厘米左右的距離,把17寸液晶屏一分為二,左側三分之二是機械設計界面,0.1度視力設計研發(fā)的工作常態(tài)。
王斌是中國石油遼河油田采油工藝研究院鉆修技術研究所一名一級工程師。多年來,設計研發(fā)了液壓解卡、液壓整形、定點倒扣、電動打鉛印等多項推進修井作業(yè)提速提效的關鍵工具。讓人想不到的是,有眼疾的王斌,靠著堅韌不拔的精神,用手“摸”,用耳“聽”,用心“記”,取得了17項國家發(fā)明專利,平均提高單井修井時率5天。
肯下苦功夫,沉下心來學技術
“每次,所內(nèi)召開技術分析會,我都只能作為‘聽眾’,因為看不清圖紙,跟不上同事們的交流節(jié)奏?!蓖醣蠡貞浧鹉嵌稳兆樱?jīng)常失眠,感慨自己還這么年輕,不想靠著大家的同情和照顧混日子。
從那一刻起,王斌決定從最簡單的機械結構開始琢磨,用盡一切可以學習的途徑。用手“盤”每一個零件,用心感受它們的結構,手機里安裝了聽書軟件,身邊的同事們都成了“解說員”。就這樣,王斌常常是眼睛貼在屏幕前,一坐就是一天,慢慢地,從最初繪制簡單輪廓,到后來能夠熟練地畫出細致結構,設計能力迅速提升。五年的時間,王斌練就出一套“特殊本領”。建立了自己的圖紙庫,需要哪種類型的零件,直接從庫中調(diào)取改進,繪圖速度甚至比常人還要快;摸出了一雙“巧手”,上手一摸就知道螺距大小、錐度多少;訓練了敏銳的聽覺,根據(jù)修井機負載聲音大小、管線振動情況就可以分析判斷井下狀況;記出了“最強大腦”,凡是他接觸過的工具,個中細節(jié)了如指掌,與同事交流技術,也可以“腦補”結構畫面,實現(xiàn)無障礙交流。
2020年8月,他主動請纓挑戰(zhàn)一項棘手的任務——錦612-興H11井篩管整形。這是錦612塊的一口高產(chǎn)水平井,因篩管嚴重變形,造成產(chǎn)量下降,如不及時修復,油井將面臨報廢風險。
在項目研發(fā)初期,王斌與錦采有關部門反復交流論證,但始終沒有好的解決辦法。“那段時間,我和同事們在盤錦、大連、錦州之間往返穿梭幾十趟,白天守在廠家加工、組裝、做試驗,晚上回到單位復盤、分析、再完善?!蓖醣蟊硎?,大家吃飯時候想、走路時候想、夜里睡不著的時候也想,只要有思路就馬上打開電腦開始設計,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篩管整形技術初具雛形。
一次次的結構優(yōu)化,一次次的參數(shù)調(diào)整,液壓整形修復工具在現(xiàn)場試驗大獲成功,既不損傷篩管壁厚,還多一級保護屏障,大幅延長油井生命周期,開創(chuàng)了水平井小修液壓整形先河,為遼河加油增氣打造了又一修井利器。
“為師傅帶路、幫他撥電話甚至盛飯夾菜……我切身感受到師傅的艱難,但他不向困難低頭,樂觀不服輸?shù)木?,讓我欽佩和終身受益?!蓖醣蟮耐降馨矟傻湔f。
善啃硬“骨頭” 一心一意搞科研
“我們有太多需要創(chuàng)新研發(fā)的修井工具,時間久了學習也有些淺嘗輒止??赏醣蟛灰粯?,他會認真思考每一處結構設計的意義,然后舉一反三,鉆研一套工具經(jīng)常需要三五天甚至更長的時間!”對于王斌的刻苦鉆研的勁頭,鉆修所所長張曉文豎起了大拇指。
2020年3月,在研發(fā)小修定點取換套技術過程中,項目組卡在了定點倒扣工具研發(fā)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性能參數(shù)總是難以滿足現(xiàn)場需求,項目研發(fā)一度陷入僵局。倒扣器在套管內(nèi)扭矩太小,這是根本癥結之處,要怎樣才能讓它有質(zhì)的改變呢?王斌打破固有思維,將倒扣器內(nèi)置轉(zhuǎn)為外置,這種結構抗扭能力更強、倒扣扭矩更大,成功解決了困擾項目組三年的技術難題!目前,該技術已在油田范圍內(nèi)應用30井次,實現(xiàn)降本400萬元,讓“生病”的油井重獲新生。
鉆修所經(jīng)常組織技術“大學習”,拆解討論國內(nèi)外先進修井工具,在開拓視野的同時制定下一步科研方向。每次學習,王斌都會認真了解工具的原理和結構,甚至還會針對現(xiàn)場不同情況,優(yōu)化改進工具結構。
從設計工具的“小白”快速成長為修井技術“一哥”,王斌帶領團隊先后研發(fā)了液壓解卡、小修取換套等“大修作業(yè)小修化”系列技術,平均提高單井工作時率3至5天,累計實施209井次,降本7010萬元。
2018年春節(jié)前夕,王斌臨時接到一項緊急任務,到青海油田開展套管液壓整形技術支持。此前,在現(xiàn)場的同事們由于對當?shù)赜途闆r缺乏足夠認識,導致作業(yè)失敗。
對于王斌來說,此行要承受的是高原荒嶺對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考驗,要接受的是復雜井況對技術和能力的嚴苛測試。更決定了遼河修井技術能否走出去,如果成功,不僅可以就此撬開青海油田市場,更能打造一張亮眼的“修井名片”。
在茫茫高原上,王斌頂著凜冽寒風指導作業(yè)施工,兩千多米的管柱順利下到位后,壓力表指向20兆帕,而管柱卻紋絲不動。一連試了四五次,結果都是一樣。甲方代表不耐煩地說:“這時候管柱應該往下走了,看來你們的技術也要再練練。”然而王斌并沒有慌,“一定要找出問題所在?!笔嗝椎墓ぞ呷〕鰜砗?,王斌一寸一寸地摸著,發(fā)現(xiàn)布滿深深的劃痕,拆開工具后掏出了一百多斤的砂,他的心里有了答案?!爸拔覀兙吞徇^,這項技術不能用在出砂井上,你們提供的資料里,一個‘砂’字都沒有,這不是我們技術問題?!奔追酱戆底耘宸?,馬上安排另一口井重新施工。經(jīng)過七天的奮戰(zhàn),這塊難啃的骨頭終于啃下來了。
如今,王斌正在全力攻關智能電動修井技術,著力解決常規(guī)作業(yè)存在的低時效、高成本、高風險等難題,推動修井技術奔向2.0時代。面對榮譽,王斌總是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員,能讓油井‘健健康康’的,我覺得人生有意義、生活有奔頭?!?/p>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