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東北大學師生——“始終以育人興邦為使命”
圖①:馮夏庭院士(中)與團隊成員在實驗室。
圖②:高克寧老師與學生在一起。
圖③:劉嘉偉在“講述·東大人的故事”典型推介會現(xiàn)場。
圖④:姜周華教授(右一)與團隊在實驗室。
以上圖片均為東北大學提供
習近平總書記給東北大學全體師生回信強調,東北大學自成立以來,始終以育人興邦為使命,形成了鮮明辦學特色,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為國家、為民族作出了積極貢獻。
回望百年歷程,一代代東大師生,把青春熱血灑向祖國大地;細數(shù)新時代偉大工程,白鶴灘水電站、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復興號”高鐵……東大師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記者走進東北大學,采訪師生代表,傾聽白山黑水間實干報國的故事……
——編 者
“要有仰望星空的家國情懷,也要有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
1982年,來自安徽潛山農村的馮夏庭,考入東北工學院(東北大學前身)采礦專業(yè)。讀研究生期間,他師從林韻梅教授。林教授是將巖石力學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新中國成立,急需鋼鐵和能源,其基礎是煤炭。那時候,下煤礦工作被稱為“四塊石頭夾塊肉”,又苦又累,還不安全?!案晌覀冞@一行的,哪怕到現(xiàn)在,不僅在實驗室里工作,更多在工地現(xiàn)場,環(huán)境惡劣、實時監(jiān)測是‘家常便飯’?!瘪T夏庭說。
“入地之難”不亞于上天。入地越深越危險,最常見的危險就是施工誘發(fā)的巖爆。隨著鐵路隧道的開挖,原本致密的巖石被挖走,一側凌空,另一側仍連接著原本的巖體。積蓄的能量在一瞬間爆發(fā),巖塊呈片狀,四處飛濺,如同爆炸。嚴重的可達4.6震級,釋放的能量能讓一顆小小的石子瞬間變成“子彈”。
“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要有仰望星空的家國情懷,也要有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瘪T夏庭說。2008年,馮夏庭團隊參與了“西電東送”標志性工程——錦屏二級水電站建設長大深埋引水隧洞群項目。項目平均洞線長達16.67公里,最大埋深2500多米,施工過程巖爆風險極高。馮夏庭和團隊慢慢摸清了深部工程圍巖劇烈破壞的“脾氣”,將實驗室的成果應用到強烈?guī)r爆頻發(fā)的現(xiàn)場。
“經(jīng)過近4年努力,我們將微震監(jiān)測技術引入工程,給隧洞做了個全身‘CT’,進而確定是否需要‘手術’?!瘪T夏庭介紹,團隊將巖爆的定性預警提升到對等級和位置的定量預警,目前可以精確到幾天乃至幾個小時。
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年平均含氧量不足內地的65%,紫外線輻射量超過內地平均值8倍……在青藏高原,馮夏庭領銜的深部工程與智能技術研究院重大鐵路巖爆小組,在雪域天路上奮斗著。每天早上不到8點,天蒙蒙亮,小組成員們就進入隧道,下午三四點才能結束工作。為收集巖爆的詳細地質、施工及發(fā)生過程信息,大家需要在海拔三四千米、巖爆風險極高的洞內工作8小時以上。
“隧道內溫度最高可達38攝氏度,還常有淋雨狀出水,剛進入一會兒,全身就濕透。”青年教師胡磊說。過高的氣溫和濕度,讓隧道成為“桑拿房”,再加上缺氧和高分貝的噪聲,有時工作十幾分鐘,要休息半個多小時來恢復體力。隧道外冬天的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內外40多攝氏度的溫差,被汗水浸濕全身的師生們走出隧道,極易感冒。
巖爆小組中的2021級博士生馬濤在來到重大鐵路項目之前,已有兩次長時間駐扎項目現(xiàn)場的經(jīng)歷?!斑@次重大鐵路項目,沿線地形地質和氣候條件復雜,巖爆發(fā)生概率高,工程建設安全風險大?!?/p>
面對艱苦條件,巖爆小組將實驗室搬到項目施工現(xiàn)場。初入隧道時,巖爆微震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處理效率很低,不同人員數(shù)據(jù)處理的標準差異很大。項目組的師生借助人工智能,建立了微震數(shù)據(jù)智能分析處理方法,搭建巖爆智能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統(tǒng)一了數(shù)據(jù)處理標準,預警及時性與準確性得到提升。
“耐得住寂寞,將冷板凳坐熱”
5月28日,C919大型客機,穩(wěn)穩(wěn)著陸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完成了首次商業(yè)航班飛行。這架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噴氣式干線客機,也凝結著東北大學師生的智慧。
起落架,被譽為“生命的支點”。C919大型客機落地的瞬間,起落架將承受載重70多噸機身的沖擊力。如此巨大的高強度鋼部件,只有接近4層樓高、8萬噸重的巨型模鍛壓機才能生產。生產中使用的特大型高強模具是核心部件,其中的關鍵材料是由東北大學姜周華團隊自主研發(fā)的。
“關鍵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東北大學冶金學院姜周華教授說,“上世紀80年代,我開始做電渣冶金研究。那時候中國鋼鐵產業(yè)粗放型發(fā)展,電渣重熔主要針對高端精品特鋼冶煉,研究者和企業(yè)關注較少?!?/p>
電渣重熔產品作為國家重大工程、高端裝備制造的關鍵材料,此前卻是我國冶金行業(yè)的短板。瞄準國家需求,姜周華帶領團隊針對新一代電渣重熔技術開展科研攻關。
姜周華經(jīng)常對團隊科研人員說:“要耐得住寂寞,將冷板凳坐熱,決不能怕麻煩走捷徑。”一次,團隊成員李花兵對課題有了新想法,深夜11點把另兩位成員接到實驗室討論,一直談到凌晨3點半……無論刮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實驗室的煉鋼爐從未停歇。團隊成員董艷伍說:“基礎研究得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計算機模擬要做,鋼也得天天煉。”
“特鋼所的每個成員都特別能吃苦、能堅持,這源于他們對事業(yè)的熱愛。”姜周華說。冶金行業(yè)生產現(xiàn)場環(huán)境十分艱苦,但他一直堅持“現(xiàn)場不能不去”,還會反復追問團隊成員:“科學原理怎么轉化為技術?新的技術怎么實現(xiàn)?怎樣在生產中不斷完善?”
“理論與實踐之間,隔著很多復雜的工程問題。實驗室研究只考慮有限的變量,到了生產現(xiàn)場,問題可能就是成百上千個。不到生產現(xiàn)場,沒法掌握第一手資料;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就搞不好研究,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姜周華說。
團隊師生在實驗室千錘百煉,在企業(yè)一線摸爬滾打,從研究計算到現(xiàn)場實操,練就了一身硬功夫。從特鋼所走出的幾百名博士、碩士,備受企業(yè)青睞?!敖蠋熞埠痛蠹乙粯?,累了就在車間的長凳上休息?!眻F隊成員朱紅春說。
“我和學生只有三尺講臺的距離”
“上高老師的課,經(jīng)常有茅塞頓開的感覺?!薄俺两降穆犝n體驗,課上課下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一支粉筆,兩袖微塵;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作為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師,高克寧在講臺上一站就是24年。如何借助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讓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愛上C語言,高克寧始終在思考……
“老師站在講臺上,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老師走下講臺和學生圓桌討論,我們都是學習者和探索者。”高克寧說,她非常熱愛教師這個職業(yè),也喜歡和學生們在一起。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程序設計這門課,高克寧理解傳道是講課程學習之道;授業(yè)是講授課程的知識體系;解惑是關注同學們的學習疑慮?!坝幸晃煌瑢W說——‘思考越深入,代碼越精簡’,我想這是最好的學習體會?!?/p>
高克寧總有方法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聚精會神?!俺绦蛟O計是非計算機專業(yè)的第一門計算機課程,希望學生們掌握計算、編程和工程思維,課程團隊在課堂上精講思想算法,以‘練—賽—擂’三級編程訓練的方式,提升同學們的編程思維能力?!?/p>
10余年潛心研究計算機基礎課程,高克寧先后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等榮譽?!敖逃旧硪彩且婚T學科,值得所有老師去研究和探索?!?/p>
高克寧常說:“我和學生只有三尺講臺的距離?!闭沁@樣的育人態(tài)度,讓高克寧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暖心姐姐,溫柔且有力量。
“我的青春關鍵詞是‘嘗試’”
眼前這位小伙子,溫文儒雅,眉宇間又透著勃勃英氣?!拔医袆⒓蝹ィ宋橐院?,現(xiàn)在是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自動化專業(yè)大三學生?!薄爸v述·東大人的故事”典型推介會上,劉嘉偉自我介紹,“我的青春關鍵詞是‘嘗試’?!?/p>
2018年,走出大山,來到東北大學; 一年后,披上戎裝走入軍營。身板瘦弱、從未接受過軍事訓練的劉嘉偉,一到軍營就吃了不少苦頭:隱蔽性匍匐前行,讓膝蓋和手肘青一塊紫一塊;射出的第一發(fā)子彈,讓他耳鳴不止;擒敵拳練習,每個動作持續(xù)時間長,形成了肌肉的乳酸堆積;手榴彈投擲,每天要投假彈上百次,單一而乏味……
日復一日的訓練,讓一名懵懂的大學生轉變成為合格的士兵。3個月的新兵連訓練,為解決體能問題,他每天都會加練半小時長跑,熄燈后再練習俯臥撐100次,仰臥起坐100次。體能測試,從中下水準提升至連隊前幾名,3公里跑從13分鐘提升到11分鐘。
“后來,我被分配進行為期5個月的艦艇通信專業(yè)訓練。”劉嘉偉說,學習莫爾斯碼非常痛苦。“一長串莫爾斯碼可能代表拼音中的一個字母,收發(fā)過程需要記憶所有字母,并在短時間內翻譯和復誦?!泵刻祉斨胰崭邚姸鹊臋C械式訓練,從一個字母開始,再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不斷加快速度……每晚默念莫爾斯碼,成了劉嘉偉睡前的“小夜曲”。最終測試優(yōu)秀,他獲得“優(yōu)秀學兵”的榮譽。
學兵連結束后,劉嘉偉被分配到艦艇上。面對7級風浪,即使是4000噸排水量的艦艇,船體也會傾斜成50度角。這對從大山里走出從未看過海的劉嘉偉來說,伴隨他的只有眩暈、嘔吐……漸漸地,劉嘉偉適應了艦艇上的生活和海上的風浪,常常寫一些文字來舒緩情緒,還發(fā)揮拍攝特長,參與到宣傳工作中。
退伍后,劉嘉偉再次回到東北大學,跨轉專業(yè)就讀自動化專業(yè)。起初,長期與外界隔離的“社恐”,以及進入陌生專業(yè)領域的學習恐懼,讓劉嘉偉十分不適應……“既然選擇,就要克服。”劉嘉偉開始結識新朋友、新同學,培養(yǎng)新的興趣愛好,還用自己在部隊學習的理發(fā)技術幫上百名同學理發(fā)。
每天6點半起床,10點半回寢,自習室、食堂、寢室三點一線,重新學習高數(shù)、線代課程……離開書本很久的劉嘉偉開始瘋狂“補課”。一學期的努力,劉嘉偉不僅提升了績點,還獲得了國家勵志獎學金。
劉嘉偉說,他的經(jīng)歷很普通,只是在很多節(jié)點的選擇上敢于嘗試。這些經(jīng)歷讓他思考、成長,用一顆赤子之心接受未知的考驗……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15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